航向未來 黃建榮校長的樹人大業

宜蘭縣岳明國小於2009年榮獲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發展特點黉舍特優;2010年獲行政院國度教育永續成長獎;2013年再度榮獲經濟部推動能源績優學校傑出獎,以及宜蘭縣環境教育獎特優。令人好奇的是,是怎麼樣的家庭佈景及成長歷程,讓黃建榮校長能鍥而不捨地對峙於嘗試教育這條路;又是怎麼樣的機緣,讓他破除萬難,一次又一次地活化教學與創新教育。在他身上,我們看到了人對鄉土、對天然,和對於講授的酷愛。
「溫文儒雅」這四個字用來形容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再適切不過,瘦瘦高高的個頭、慢條斯理的說話體例,加上有條不紊的思慮邏輯,在他的率領下,校務總能接續地突破與創新。從事教職近30年的他,娓娓道來這一路走來的教育歷程與心得。
來自鄉野的小孩

「我是在蘇澳聖湖四周誕生的,大概2-3歲的時刻搬到馬賽。」黃建榮說起孩提時期,走過田埂、跨越小溪是他來回黉舍必經之路;於溪邊抓魚、烤地瓜、玩泥巴戰,更是下學或沐日時的樂趣。大自然,對於黃建榮來說是再平居不外的糊口光景,要游泳,就去家裡四周的武荖坑;要抓螃蟹,就去學校旁的澳仔角海邊,他說:「我們這邊到了冬天會去海邊抓鰻魚苗,那時海邊就像夜市一樣熱鬧,而這也是當地人重要的收入濫觞之一。」由於家裡經營雨衣店,印象中只要到了捕鰻魚苗的季候,晚上大約11-12點都還會有人拿雨衣要來家裡縫補。山、海、平原對黃建榮來講,就像呼吸一樣天然,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當中,滋養了他往後從事教育工作時的理念。
「爸媽生了3個女兒,還要繼續生,就是但願生個兒子,而我的誕生對家裡來講是件很開心的事。」身為家中第一個男生,父母自然抱有期待,但是不會因為有所期待,就對他過度的干涉與要求,反而是適應他的能力去成長。而黃建榮就像是回應爸媽的等候般,從小作業在全班或是全校都維持在前三名的好成績。乃至到了國中,就沒有花太多怙恃的錢,因為他老是可以獲得獎學金。每一年學校要繳的費用,大要有一半都是透過獎學金來付出。
「我很紀念國中時期表學校參加的學藝比賽」他說,那時的學藝比賽,各校要組一隊10小我,這10個人需10項全能,包括要會搭帳棚、烹飪、做木匠、化學嘗試、跑步、英聽,還要比劃圖……等。大概有半年的時間,哄騙課餘與沐日,在全校最優秀老師的培訓下,加入其時由宜蘭縣政府教育地方舉行的校際比賽,最後只差第一位0.2分,屈居第二。
不外這強調手作的體驗教授教養,深深地影響了黃建榮,他笑著說自己家裡的木工傢俱,包括鞋櫃、櫥櫃、桌椅……等都是自己動手做的,後來辦學帶孩子去露營、烹調美食、賞識藝術、接近大天然等,也都是源自於這段期間所遭到的練習與啟發。國中卒業後,他是全校唯二考上師專的學生,這位來自鄉野的小孩,也自此踏上教育之路。
山野書院開課囉

黃建榮師專卒業後去新莊昌隆國小練習一年,接著服兩年兵役,退伍後本來要回練習的黉舍任教,但聽聞陽明山上有一所小學,校內有游泳池,是一所天然情況很棒的6班小黉舍。對大天然嚮往的基因促使他去報考台北市的教師甄試,開啟了他於平等國小從事教職的生活生計。
因為黉舍就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東南角,加上1991年台北市率先實施田園小學的嘗試方案,「那時就想設施讓教學與在地的情況資本作連系,好比我們上國語課的時辰,我會帶學生到溪邊,讓他們做溪流的窺察,或者上到一首詩,有近似的情境就帶孩子去……」雷同主題式的學習,逐漸擴大至跨科進修,把跨範疇的科目連結在一路,如研究陽明山地域,就會提到一年傍邊的降雨量,和天氣的特點,連帶就會教到雨量的測量與計算,再搭配陽明山相幹的文章閱讀與創作,一場結合自然、數學、國文的主題式講授於焉成形。
對黃建榮來講,大自然的一切要比講義出色太多了。乃至到後來,一個禮拜就有一次的校外講授,教材也全是自編。在平等國小的最後3年,黃建榮又去師範大學情況教育研究所進修,加倍強了他於理論與實務上的結合。當他要離開任教11年的同等國小時,前後6任的家長會長,陸陸續續來黃建榮家中造訪,進展他能留任,直到本日,他仍每一年回同等國小,除與老朋侪敘話舊外,也看看這培養他成為一個可以不用講義來教授教養的地方。
永續環境大革新

黃建榮的兩個小孩是在同等國小時出身的,那時老婆為了賜顧幫襯兩個小孩,疲憊加上睡眠失調的環境下,身體出了狀態,而且兩家親戚都在宜蘭,讓他們興起了回籍的動機。他的教育路也因此展轉回到了母校──馬賽國小。從台北市的山林小學同等國小,回到宜蘭原鄉的中大型黉舍馬賽國小,起首面臨的,倒是學校環境不良的問題。
起首,學校設施都是水泥建材,校園也沒了老樹,因為當初校舍在翻新時,下面用的是工程廢棄土,晦氣栽種,再加上西曬問題嚴重,讓黃建榮苦思解決辦法。「那時我把我所學的,藉由教育部永續校園方案的經費來革新校園,目標是讓它成為一個永續講授的大教室。」他感覺黉舍沒老樹,就沒了人文氣息,於是先換土,把水泥地轉變成是透水的、會呼吸的地盤。再來是教室排放水的淨化及生態池的營建,並利用爬藤植物去做建築物的第二層皮膚。回收的雨水就用來種蜜源植物,吸引胡蝶前來吸花蜜、產卵,以改變校園的生態情況,就不會感受都是水泥森林。
而這些面向都需要與課程連系,讓環境庇護、永續發展與能源政策等議題搭配課程進修,朝低碳、綠色、永續生態的目標邁進。如從大樹下去找尋小樹苗,幫小樹苗做移植,和把一顆社區不要的老樹,從社區移到校園等,黃建榮從第一年擔負教學組長起頭,到後來擔任3年的總務主任,一向到教務主任的2年時代,一步一步地透過課程與工程,從學生的觀念到施作的細節來周全性地改造校園。
「有一次黉舍四年級在教水生家族,我就放置一個校外教授教養,帶他們去宜蘭的員山鄉……」因為員山鄉有最原始的湧泉、水渠及水池,就像他小時刻看到的一樣,每站校外講授也都有學習的主題跟內容,「孩子會跟我講說他們之前從來沒有過如許子的校外教授教養,玩得很高興,又學到很多工作。」對黃建榮來講,講授本來就不該該是古板板的,應當要有更多的學習體式格局。
揚起風帆任我行

在馬賽國小期間,「無尾港文教增進會」約請黃建榮來編寫無尾港生態進修手冊,這社區剛好也是他從小頑耍的地方。後來他考取了校長資曆,就想說假如有機遇,希望能來這四周的「岳明國小」任職。
「我剛到岳明國小時全校67位學生、6個班級,我來之前就知道這裡孩子的出身率會逐年降落。」少子化與社區老化的問題,加上年青一輩都外出工作,讓他甫上任就面對了嚴峻的考驗,「這麼好的一個情況資本,若是被廢校,真的是太可惜了。」四周有一個國家級的水鳥回護區,離海邊又很近,全台灣要找到有如許情況的學校實在不多。
黃建榮提到剛來的時刻,沒有做很是多的改變,只是去找出它的潛力,跟未來可能成長的亮點,「有一年帶小孩去冬江山加入國際童玩節,在河邊看到一艘有帆的船。」旁邊鍛練解說這是全球小孩在玩的船,它乃至是亞運的項目,靠的是操控帆,用風力的原理讓船進步。「剛好那一年當局有個擴大內需方案,我就跟宜蘭縣教育處提出了如許一個果敢的構思。」後來在當局的支持下購買了8艘船,並從社團開始,成立了第一個帆船社。
可是,在推行帆船課時,一開始就得面臨家長害怕孩子下水的平安問題,「於是我們就哄騙沐日,把家長都帶來冬江山,讓他們看著孩子在這裡練船的模樣,也讓他們坐上大的帆船,現實下去航行體驗。」依照黃建榮自己的觀測,他認為玩風帆比打籃球還要安全,因為下水前都會要求穿上浮水衣,即便翻船了,掉到水裡也不會沉下去,只要連結平靜,就會異常平安。另外,也能夠靠本身再翻回來,因為它有一個中央板,只要人站上去,船就能夠再翻回來;相反地,打籃球一不當心就會扭到,乃至還會傷到脊椎等,它的活動傷害絕對比風帆來得多,甚至更嚴重。
在家長慢慢能接管後,便更進一步從選修成為必修,讓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要學,然後劃定六年級必然要會駕風帆才能畢業。一個風帆活動,連系了天然科的伯努力流體力學原理(逆風),和降落傘道理(順風),還有社會科帆海歷史的成長,和英文科術語溝通的教授教養,更有國語科的海洋文學。黃建榮提到,其實不是希望能培育多少個國手,或是能開得多好,反而是但願從這個運動裡能看到孩子在人格成長上的成長。
從小一就最先的游泳親水課程,到卒業前的趴浪(衝浪)、淺薄、風帆課程,讓岳明的海洋教育豐碩了孩子的視野,鍛鍊孩子的體格。除了要先戰勝恐懼外,在航行中所獨自面對的考驗,更是孩子成長的樞紐,黃建榮說:「要感觸感染風、感觸感染水流,風會改、水流也會改變,當我們逆風航行時,我們反而會很專注;可是當順風時,卻最輕易翻船,因為一不當心,一個轉向,這個船就會馬上翻掉,就像人生一樣。」
連接未來教育路
吹動帆船的風,牽起台灣蘇澳鎮與日本石垣島雙方學校的交流情誼,因為石垣島那一端也有孩子在玩帆船,他們在網路搜索到台灣宜蘭的岳明國小也在學風帆,便自動提起這項教育交換計畫。行使在學期間,以寄宿家庭的體式格局,互相互換學生,為期4天3夜,讓學生深切本地文化,了解多元文化的寶貴。
乃至連列入計畫的經費張羅都設計成課程的一部門,讓孩子與家長配合發想,若何籌得這一萬元的機票錢(其他費用由公部分支出)。例若有位列入交換的小朋友,用阿公種的高麗菜及家裡四周豬肉攤的豬肉,本身做餡料、水餃皮,全家總帶動,並在黉舍社群群組發送消息。在短短一禮拜就收到了一萬元的定單,再使用沐日時去完成,而這也是課程中的一環。
其實,岳明的主題課程遠不但止於此,食農教育、濕地摸索、生活巨匠、山野教育……等等,在每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學期輪替上陣(有別於一般黉舍之上下兩學期),預計在2018年還會推出雙導師制,因為跨範疇跨學科的進修需要分歧教員的專長,還有各人的腦力激盪。岳明國小從黃建榮校長到任時的全校67位學生,到目下當今122位小朋侪前來就讀,乃至有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念岳明而把學籍遷來,因為這裡有全國唯一的風帆課程,也有一群默默支付的教師和可愛的學生們,更有一名將終生心力奉獻於此的黃建榮校長。
看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本期的臺灣光華雜誌
來自: http://magazine.chinatimes.com/taiwanpanorama/20180112001488-300104